首页 > 数据库

数据库

GEF6期中国项目试点示范
发布时间:2021-10-15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效益,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组织的全球环 境基金(GEF)“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商业化推广”项目于2018年正式启动实施。上海、盐城(后期调整为青岛)、如皋作为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综合应用示范城市,开展了包括智能充电站建设、光伏系统、储能系统搭建、V2G技术示范等示范内容,为新模式的探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进一步研究智能充电技术,拓展商业模式与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项目继续开展了关于互动V2G应用运营端和整车,光储充检智能充电,智能有序充电等共八项示范研究,这些示范研究将有效降低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2018年,上海示范区作为GEF6项目的第一批试点,计划在3年内开展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智能充电体系、光储充微电网、V2G微电网、能源管理中心的相关试点示范,并设定了多个示范发展目标,目前已进入验收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成果。

第一,上海示范区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截止2020年,上海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上线运营网点数达到了676个,上线运营电动汽车也已达到7290辆。据不完全统计,每辆分时租赁电动汽车每年节约燃料43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5吨。

第二,上海示范区完成智能充电体系的建立。目前已建成19座智能充电站和309个智能充电桩,同时还有智能充电站和智能充电桩正处于建设之中,居民充电的便利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第三,在光储充微电网和V2G微电网两个方面进行了试点示范。在光储充微电网方面,目前已建成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多套。在V2G微电网方面,泛在电力物联网智慧充放电示范项目已完成建设,建成多台V2G充电桩及有序充电桩。

第四,上海示范区构建了新型EV-AI智行港智慧能源中心。在有序充电中,采用(O2O模式并建立了“云-管-端”系统架,为示范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平台,是一次较大突破与尝试。

项目管理办公室将原先由盐城承担的大部分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转移到青岛,包括智能充电系统、园区级微网、V2G、移动充电系统、能源管理中心、展示中心等内容。青岛示范城市任务计划书已确定并通过立项评审,目前实施中。

第一,青岛示范区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上计划投入1000辆电动汽车,其中包含700辆卡车、50辆出租车、10辆公共汽车、100辆公务车和140辆私人或分时租赁用车。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进程中,由于鼓励政策、应用场景、使用环境等的不同,使得同为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与商用车、商用车中的客车与卡车,以及轻型卡车与重型卡车之间的发展快慢不一。比较而言,电动卡车的应用相对滞后,所以项目投入多种车型,目的是促进不同车型的电动汽车在多种行业领域的协同发展。

第二,青岛示范区大力促进智能充电体系的建立。截至目前青岛已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各类充电桩1300余个,省级充电桩建设示范小区1处。本次试点预计总共建立1000个充电桩,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充电桩的覆盖率,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充电行为。

第三,在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试点示范。计划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可达到1000kW,同时配套储能系统的容量可达到1000kWh,储能系统可以解决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不平衡问题,以满足符合正常工作的需求。

第四,青岛示范区计划采用10个V2G充电桩、10辆V2G电动车以及1辆1000kWh退役电池移动充电车进行V2G技术验证以及示范工作。

第五,青岛示范区构建了1个能源管理中心,为参与智能充电、光储充微电网以及V2G微网等示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了平台,可以帮助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在第一批项目的基础上,GEF项目开展了第二批的8个示范试点项目,布局了工业园区、储能电站、城乡及社区智能有序充电、动力电池等方面的示范试点项目,如下表所示。

表1 GEF6第二批示范项目汇总表

一是覆盖了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主要的应用场景,既包括了像上海和山西等区域性的综合示范,也包括了居民区,农村,专用充电场站等各个典型重点场景示范;总体来说,GEF中国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在项目的设立上非常全面,具体表现在:

二是覆盖了车网互动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车载电池与电网的互动,也包括退役电池与电网的互动;

三是覆盖了车网互动的多种形式,既包括本地化微网形式的互动,也包括与电网及电力市场的互动。

GEF中国试点示范项目的设立与开展为我国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车网互动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从各试点项目也反映出了一些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需要在后期的商业化推广中进一步完善。

京ICP备05030588号 © SAE-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